2015年11月,多猛哥在金門工作已經半年,
去了兩趟廈門之後,就選擇了另一條小三通_金泉線,前進泉州。
(如何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進泉州,自己參考2015中國福建-小三通前進廈門)
在石井碼頭搭乘K207路公交,直接搭到終點_泉州汽車站(新站),
再走到泉州汽車站北門(泉秀街)換乘19路公交(¥1),在洛陽橋(橋南)站下車,
(回泉州市區的公交就在下車站的對面,反方向一樣搭乘19路即可)
下車後順向往前過馬路,然後順著橋南街走,
大約800公尺的距離,就會抵達洛陽橋。
洛陽橋又稱萬安橋,是洛陽江入海口處的一座跨海石橋,
同時也是中國境內第一座跨海石橋,中國的四大古橋之一。
(四大古橋:廣東潮州的廣濟橋、河北趙縣的趙州橋、北京的盧溝橋和福建泉州的洛陽橋)
石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(1053年),嘉祐四年(1059年)正式建成。
嘉祐三年(1058年)時任泉州知州的蔡襄開始主持造橋,
通過筏型基礎和種蠣固基解決了包括鋪橋面、建橋墩在內的多個難題。
(洛陽橋與蔡襄有一段傳說故事,有興趣的自己去google一下)
洛陽橋長1200米,共有46個橋墩,北側位於惠安縣境內,南側位於洛江區境內,
橋的中段建在一座名為中洲的江心島上。
橋上及中洲上共建有包括佛塔、護塔神像等多種附屬建築。
多猛哥的方向是從洛陽橋的南端進入(所以叫做橋南街),
首先看到的是一個人民政府的公告,重點是嚴禁一切機動車輛通行,
不過這當然是屁話,因為不守規矩的人大有人在,依然是我行我素,
或許中國有價值的文物到處都是,所以珍惜的意識還沒覺醒。
洛陽橋最偉大的發明就是筏型基礎,
基礎的上游部分做成尖狀,就像一艘小船,主要是減少水流對橋墩的衝擊力,
此外,再叫當地人在橋墩上養殖牡蠣,
利用牡蠣生長時會附著在石頭或其他牡蠣身上的特性,使整座橋更加穩固。
而橋面上一大塊一大塊的石頭,則是在退潮的時候先用木頭從底部托住,
等待漲潮的時候,透過浮力將石塊頂上來,挪好位置鋪上,就大功告成啦!
古人的智慧,不得不讓人佩服至極。
洛陽橋走到一半時,會看到晉惠交界的石牌,這代表已經從泉州(晉)走到惠安囉!
橋的中段是江心島,這裡古樹參天,石碑林立,
可以稍微休息一下,這裡很多角度取景都挺漂亮的。
橋的北端有個巨型的蔡襄(就是主持建造洛陽橋的那個人)石像,
這裡有個小廣場,常態有一些攤販會在這裡販售,
可以稍微逗留、吃吃喝喝一下,因為還需要往回走啦!
洛陽橋被多猛哥選為首訪洛陽的第一個景點,
大概是因為身為建築人,到哪都想看一看偉大的建築設計,看看先人的巧思與智慧。